多领域专家支招 守护市民秋冬健康-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9/09 15:53:36
来源:沈阳日报

多领域专家支招 守护市民秋冬健康

字体:

每年9月是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月,今年主题为“培养健康生活方式,筑牢家庭健康基石”。9月8日,沈阳市卫生健康委聚焦秋季疾病发生特点,召开“健康生活方式与秋季养生”新闻发布会。多领域专家围绕健康生活方式、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糖尿病足防护等健康热点,带来专业解读与实用指南。

践行“三减三健”

健康生活方式

沈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沈阳市卫生监督所)慢性病防制部全民健康管理室主任、主任医师王路介绍,“三减三健”(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是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的核心内容,对于提升国民健康水平、预防慢性疾病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减盐能有效降低血压水平,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建议在烹饪时使用限盐勺控制盐量;少吃咸菜、酱菜等腌制食品,多选择新鲜食材。

减油有助于控制脂肪摄入,预防肥胖和高脂血症。倡导选择蒸、煮、炖、凉拌等少油的烹饪方式,少吃油炸食品;使用控油壶,控制每人每天烹调用油量不超过25—30克。

减糖对预防肥胖、糖尿病等疾病意义重大。平时应该多喝白开水,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少吃糕点、巧克力、蜜饯等高糖食物;家庭烹饪时,减少糖的使用量。

口腔健康是全身健康的基础。成年人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口腔检查,儿童每半年进行一次。

保持健康体重,需要合理饮食与适量运动相结合,保持吃动平衡,维持能量摄入与消耗的平衡。

健康骨骼方面,要多吃富含钙、低盐和适量蛋白质的食物,预防骨质疏松;平均每天至少20分钟日照,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帮助钙的吸收;进行适度的户外活动。

心脑血管疾病进入高发季节

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病中心副主任、心血管一科主任、主任医师马晶茹介绍,秋季昼夜温差加大,心脑血管疾病进入高发季节。三类人群需重点警惕:一是60岁以上老年人;二是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患者;三是长期吸烟、熬夜、缺乏运动的人群,在秋季更易出现健康问题。

心脑血管疾病发作具有“急、危、重”特点,出现以下症状需立即就医:

突发胸痛,伴有胸闷、出汗,休息5分钟后无缓解;单侧肢体无力或麻木,说话含糊不清,视物模糊;血压突然升高至180/110mmHg以上,伴有剧烈头痛、恶心呕吐。

马晶茹提醒,秋季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关键在于“早发现、早干预”。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应定期进行健康体检,每半年至一年做一次心电图、血脂、颈动脉超声等检查,及时发现血管病变风险。同时,家人应关注老年人生活状态,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共同筑牢秋季心脑血管健康防线。

预防糖尿病足保护足部是关键

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甘宇介绍,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严重的也是治疗费用最高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是导致患者截肢和(或)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秋冬季节天气转凉,也是糖尿病患者血糖不好控制的季节,强调“预防重于治疗”。

高危患者要加强日常的足部保护,无论是在室内还是室外,不要赤脚走路、不穿袜子、不穿鞋子和穿薄底拖鞋;每天洗脚,洗脚时的水温要合适,低于37℃(仔细擦干,特别是趾间);不宜用热水袋、电热器等物品直接保暖足部;避免自行修剪胼胝或用化学制剂来处理胼胝或趾甲;涂抹润肤剂;每天换袜子;不穿高过膝盖的袜子;平剪趾甲,两侧不要有过深弧度。

有以下情况及时就医:足部有麻木,对热觉痛觉不敏感;有间歇性跛行症状,走一段路就腿没劲儿、腿疼;足部怕冷,皮肤温度低;足部疼痛;足部有红、肿、热表现;足部皮肤有破口;脚气感染;甲沟炎;胼胝和“鸡眼”等高危足的表现。

“三防三养”护骨骼

沈阳市骨科医院软伤疼痛科主任、主任医师韩涛介绍,针对秋季软伤疾病,应遵循“三防三养”健康策略。

防寒保暖:颈部避免空调冷风直吹,适时添衣保暖,选用高度合适的颈椎枕助眠;穿长裤替代短裤、短裙丝袜,夜间使用热水袋或盐熨包热敷腰骶部。

防久坐久站:办公室族每工作30分钟起身活动,进行颈腰椎伸展及关节旋转练习;司机群体要调整座椅角度,使腰椎与靠背贴合,或腰部放置腰枕,避免长时间空悬腰部。

防过度运动:推荐八段锦、游泳、慢跑,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避免突然负重、快速扭转腰部及搬抬重物。

营养调养:推荐鲜核桃、牛奶、豆腐等高钙食材,搭配富含维生素D的蛋黄、深海鱼以增强吸收。薏米、赤小豆等祛湿食材可煲汤,缓解秋燥引起的关节肿胀。

睡眠养护:床垫选择要硬度适中,以防过软造成脊柱弯曲异常,引发腰椎不适。睡姿建议侧卧时双腿间夹枕头,减轻腰椎压力;仰卧时膝下垫薄枕,维持生理曲度。

关节养护:关节易受寒邪侵袭,此时应注意关节保暖,避免过度运动与久坐久站。适当进行温和锻炼,配合合理饮食,可有效养护关节,预防骨科疾病。

守护学生心理健康

沈阳市安宁医院心理康复科主任、主任医师王会秋介绍,随着社会节奏加快,学生面临的学业、人际关系等压力逐渐增加,要进一步关注并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

学生个人层面: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掌握情绪调节、压力应对等方法;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睡眠,坚持体育锻炼,通过运动释放压力;遇到困惑或烦恼时,及时向信任的人表达,避免问题积累。

家庭层面: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与情感变化,多给予陪伴与鼓励,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加强与孩子的沟通,每天留出固定时间与孩子交流,倾听其想法与感受,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生活与学习状态。

学校层面: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开设专项课程;配齐专职心理教师,培训班主任及学科教师识别心理异常;建立心理辅导室与学生心理档案,动态跟踪情况,发现危机及时联合多方处置。

当学生出现持续情绪低落、睡眠障碍、学习效率大幅下降、不愿与人交流等异常表现时,需及时寻求帮助。可向学校心理教师求助,通过心理辅导室进行一对一咨询;家长要敏锐察觉孩子的变化,及时与孩子沟通,必要时带领孩子前往专业医疗机构。还可拨打沈阳市心理援助热线,获取心理支持,避免因延误干预而导致问题加重。(记者 樊华)

【纠错】 【责任编辑:孙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