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报销、租房合同、就业求职、人际关系等生活常识是大学生独立生活后必须面对的课题。此前,傅怡强老师在南京传媒学院开设的《大学生生活指南》课程引发热议。近日,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面向全国高校大学生发起问卷调查,共回收来自163所高校的学生填写的有效问卷1389份,结果显示,89.27%受访者认为高校有必要开设生活类常识课程,81.19%受访者表示若学校开设相关课程,自己愿意选修。
生活看似琐碎、稀松平常,但也是一门学问。掌握“生活钥匙”的大学生,不仅生活更有条理更有秩序,而且生活中烦恼与压力可能也会比较小。而缺乏生活常识的学生则可能面临更多的考验,甚至要付出不菲的“学费”。
大学生在生活中遭遇的尴尬暴露出大学教育存在的一些现实短板。“近九成被访大学生认为高校有必要开设生活类常识课程”的调查数据,体现出当代大学生对补齐生活常识教育短板的迫切诉求。问卷数据虽然不够全面,但也折射出一些问题。
“被拔智齿才知报销规则”“租房遇坑靠社交自救”,这些令人啼笑皆非的遭遇真实反映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远远不能仅靠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解决。现行的教育模式偏重专业知识的教授,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生存技能的培养。当大学生从象牙塔初入社会,面对劳动合同等实际问题时却懵懵懂懂,这类知识的缺失可能会让他们不知所措。正如傅怡强老师在课堂上讲述的医保谈判故事,生活常识背后往往关联着制度认知与公民素养。
实践中的一些新型课程设置,反映出对构建多维育人空间的尝试。在专业教育日益精细化的今天,生活常识课程的独特价值愈发凸显。傅老师通过 “如何乘坐高铁”“医保谈判内幕”等教学内容实现了三重突破:其一搭建知识桥梁,将抽象的政策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指南;其二培育风险意识,通过真实案例教学规避职场陷阱;其三塑造价值观念,在深度解析中培养正确的人生观。这种“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接地气”的模式恰恰是对“立德树人”教育方针的生动诠释。这类课程让学生既学会了生存技能,又懂得珍惜时代红利。
要使生活常识课真正落地生根,还需突破三大瓶颈:一是课程供给方面,可多借鉴南京传媒学院的经验,建立“理论+实操+案例”三位一体教学模式;二是师资建设上应引入校外专家、企业人力资源等实干力量,同时也要培养具备生活教育能力的复合型教师;三是评价机制层面,需要创新考核方式,传统的考试方式可能不适合这类课程,比如,学生可以写学习心得或展示实践成果等。甚至有同学建议:“能否像选修课一样,把这类课程纳入学分管理体系?”这些都值得高校认真考虑一下。
教育的本质就是人的全面发展。当我们欣喜于高新技术突飞猛进时,同样不能忽视生活常识这个看似不起眼的技能。从南京传媒学院的实践可以看到,生活常识课不是简单的技能培训,而是贯通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的桥梁。期待更多高校以开放的姿态拥抱这门新的课程,期待生活常识课成为所有高校的标配,切实满足大学生对这门课程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张玉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