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组织是党执政的根基,每名党员守好“责任田”、耕好“为民地”,组织肌体才能活力四溢,服务群众才能暖彻人心。
新时代党员当扎根一线,以“钉钉子”精神为群众办实事,用党员的“奋斗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进而让基层党组织成为群众最可靠的坚强堡垒,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精耕“需求田”,当好民情收集的“活档案”。贴近群众需求是精准服务的前提,党员要主动走出办公室、走进街巷里弄,在家长里短中捕捉民生痛点,在田间地头的闲谈中倾听真实呼声。通过建立“民情日记”,详细记录群众反映的住房、医疗、教育等具体问题,分类梳理成“急难愁盼”清单;善用数字化手段搭建线上民意直通车,缩短问题发现与反馈的链条,让群众诉求“一键直达”。只有将群众的“需求台账”刻在心上,才能避免服务“跑偏走样”,真正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让每一份诉求都得到应有的重视与回应。
细作“服务田”,练就排忧解难的“多面手”。群众之事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党员需以“工匠精神”打磨服务本领,政策宣传不能照本宣科,要用乡言村语讲清养老参保的实惠,让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矛盾调解不能简单说教,需既讲法律条文又解“心结疙瘩”,在法理与情理之间找到平衡点;帮扶困难群体不能止于送米送油,更要谋就业门路、授增收技能,从“输血”转向“造血”。在老旧小区改造、邻里纠纷调解等具体事务中,党员要带头协调资源、跟进落实,用“马上办”的效率和“办得好”的质量赢得群众信任,让服务既有速度更有温度。
培育“创新田”,打造提质增效的“新引擎”。基层治理的难点,往往是创新的起点。党员要跳出“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的困境,在细微处寻找突破。针对留守老人就餐难,牵头组建“互助食堂”,让老人吃得暖心又安心;面对乡村文化活力不足,策划“非遗工坊”传承技艺,让乡土文化焕发新生机;围绕社区环境治理,探索“党员包片+群众认领”的共管模式,让家园更整洁宜居。
通过激活基层治理的“一池春水”,让组织意图和群众意愿同频共振,使“党员带头干”转化为“群众一起上”的生动局面,凝聚起共建共享的强大合力。(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