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师重傅,国兴之礼-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9/11 14:09:58
来源:新华网思客

贵师重傅,国兴之礼

字体:

  《礼记》云:“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中华尊师之礼,源远流长。自周制以太牢祀先师,至汉唐以降帝王执弟子礼,皆显师道之尊。今日恰值教师节,溯历史长河,采撷数则尊师典故,以彰明师道之于治国平天下之大义。

  东汉永平二年(公元59年),白虎殿中御座西移,东向设锦席。太师桓荣入殿时,汉明帝刘庄降阶相迎,执手言:“太师勿拜”。这一场景重现太子宫授学之仪,尽管此刻执经问业者已是九五之尊的天子。

  据《东观汉记》载,明帝每临太常府,“令桓荣东向设座,自据西席,陈《尚书》竹简,亲执经卷”。侍臣见天子跪听讲经至膝踝俱肿,密奏劝止。帝正色曰:“太师犹父也,昔周公负扆,成王尚北面而问礼,况朕乎?”

  恒荣病,明帝亲临探视,至街口弃辇入恒府。遂百官探视无敢驾车临恒府者。病笃之际,明帝“旦暮遣问疾者十数,亲奉汤药于榻前”。及荣薨,帝素服临丧,扶柩恸哭:“天丧朕师!”遂以弟子礼披麻送葬,诏以《尚书》三十篇陪葬。更赐冢茔于首阳之阳,命百官会葬,百姓夹道哀泣。

  明帝尝谕皇子:“天子之尊,不敢忘师者,所以通天地人之道也。”故永平年间太学鼎盛,匈奴遣子入学,西域求取经籍,教化远播四夷。

  古代帝王,类似明帝者大有人在。

  唐太宗追忆太子少师李纲:“朕初授《春秋》于师,虽寒暑无间,师常立讲三辰不息。”《贞观政要》录其诏曰:“古之太子,问安而退,所以广敬也。师教之礼,拜而后答,所以明尊也。”

  到了宋代建隆三年(962年),宋太祖诏令太学立碑刻《礼记·学记》,特命“凡太子师保见面,皆行揖礼”。朱熹《宋史纪事本末》载:太祖尝语赵普:“朕观学子冠服与禁军同制,此文武并重之道也。”

  清代圣祖康熙幼年即每日清晨至弘德殿,向师傅熊赐履、李光地行弟子礼。《康熙起居注》详载其谕曰:“朕虽退朝晏晚,必完日课,恐负师望。”甚至亲撰“致敬师傅”匾悬于上书房,定规“皇子见师傅,皆长揖肃立”。

  荀子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汉明帝所以创“明章之治”,正因其深谙“治天下在得贤才,得贤才在崇教化”之理。

  宋代理宗敕编《帝王尊师录》有言:“天子之孝与士庶异,不仅事亲如天,更当尊师如父。”故历代明君皆将“君、父、师”并列为三尊。汉制天子祀孔必亲献太牢;唐制太子初谒师行“束脩六礼”; 明制:皇帝视学行“三揖礼”。

  汉明帝之尊桓荣,并非单单是个人敬慕,其“下车步行”“亲奉汤药”“素服临丧”诸礼,显帝王以肉身践行道统,用权势拱卫学术之至意。故《后汉书》赞曰:“明帝尊师重道,冠绝百王,非虚言也!”

  帝王如是,我们的伟人亦然。

  1937年1月30日,延安窑洞灯火昏黄,毛泽东正忙于制定抗日救国大计,忽忆次日乃徐特立先生六十寿辰。遂展纸研墨,挥笔致信:“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此语既出,遂成尊师之千古绝唱。更令人动容者,毛泽东虽身为全党领袖,仍坚持为老师举办寿诞。1947年正值胡宗南大军进逼延安之际,毛泽东特为徐老举办七十大寿庆典,亲题“坚强的老战士”寿匾,又见老师行李简陋,竟将自己仅有的两个热水瓶分其一相赠。最见深情者,当属建国后宴请徐老时,毛泽东坚持让老师坐上席,言道:“您是主席的老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您更应该上坐。”

  1915年,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校长张干欲开除毛泽东学籍,二人由此结怨。然三十五年后,当毛泽东得知张干生活困顿,“家口甚多,生活极苦”,立即致函湖南省主席王首道:“张次崙先生,湖南教育界老人,年已七十,一生教书未做坏事,拟请湖南省政府每月每人酌给津贴米若干,借资养老。”更令人感叹者,1952年毛泽东邀请张干进京,见面第一句话便是:“先生,当年我在长沙读书时,曾多有得罪,还望先生原谅。” 临别时不仅赠物赠款,更嘱秘书:“次崙先生年纪大了,路上要好生照顾。” 张干临终前对家人泣曰:“此生此世,不知如何报答毛主席!” 此等以德报怨、不计前嫌之胸襟,真乃尊师之至高境界。

  《荀子·修身篇》有云:“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

  明帝之尊桓荣,在其制度性尊崇——立帝王尊师之仪轨;毛泽东之敬师长,在其革命性升华——破除阶级之限而存师生之谊。但无论是汉明帝创明章之治,还是毛泽东奠新中国教育之基,都证明尊师重教与国运昌盛密不可分。

  时值第41教师节,以此小文敬!(作者:刘军,谭玉平)

【纠错】 【责任编辑:高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