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对龙的崇拜贯穿血脉之中。然而,龙文化源起何时何处?中华文明的信仰体系如何绵延传承?
6月26日,作为上海博物馆“何以中国”中华文明探源系列大展第四展的“龙腾中国:红山文化古国文明特展”对公众开放。以“龙图腾”著称的红山文化,加上它“庙坛冢”背后蕴含的“敬天、崇祖、尊王”的信仰体系,共同勾勒出中华文明生生不息、龙腾中国的磅礴气象。
寻龙红山:探觅极其悠远的古老根脉
“龙腾中国:红山文化古国文明特展”是上海博物馆“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的第四展。展览联合辽宁、内蒙古、河北、北京等地的20家博物馆与考古机构,甄选300余件文物,汇聚红山考古百年成果及最新发现。
步入上博东馆展厅,一条庄重优雅的“中轴线”纵贯延伸。占据这条“故事线索”的C位,来自故宫博物院的“C”形玉龙不偏不倚,浑然有王者之气。当观众将目光投向玉龙背后不远处,复刻版“红山女神”正在展墙上俯瞰众生。
红山文化,这个考古意义上的学术词汇,对许多国人来说还颇为陌生。
红山是一座什么山?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城区的东北郊,有一座赭红色的山峰,名叫“乌兰哈达”,蒙古语意思就是“红色的山”。赤峰这座城市因拥有红山得名,而“红山文化”也由此命名。
考古学者发现并论证,红山文化是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的一颗璀璨明珠,发端于距今6500年前后,至5800年前后迈入古国文明阶段。红山文化分布于辽宁省西部、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以及河北省北部地区。
红山文化不仅以龙图腾、龙信仰而闻名,还是“中华礼制之源”——早在6000年前就已构建了发达的祭祀礼仪体系,形成了中华民族敬天、崇祖、尊王的传统信仰,深刻揭示了中华文明的起源路径和特质。
上海博物馆东馆厅里,除了来自故宫博物院的“C”形玉龙,还有长度仅4厘米、要在放大镜下才能一睹“芳容”的可爱玲珑“双龙首玉璜”,以及距今7000至6000年前的玦形石龙,极为罕见的“蚌质”龙形遗物……红山出土的“龙”,或强健、或轻盈、或优雅、或质朴,不断刷新人们对中华文明源头“龙文化”的认知。
红是“中国红”,龙是“中国龙”——形形色色的龙,让红山文化的气质凸显不凡。展览中到底有多少条“龙”?数量之多之繁,即使策展人也很难一一枚举。
自故宫借展的“C”形玉龙通体光滑,由整块黄绿色闪石玉雕琢而成,弯曲成一道优美的虹形曲线。细细端详:它头部立体,眼睛鼓出,鼻子上翘,嘴吻部长而前凸,下颚有两条阴纹线,脑后还有长髯飘逸,似鱼似蛇也似马,有一种遒劲有力的奔腾之姿,气韵生动。
学者指出,这是目前发现玉器中龙的最早形态之一,是最早的被公认的玉龙,也是最符合中国人印象中龙造型的玉器。这件“C”形龙简约、神秘,是史前红山人的神灵崇拜物,也是中华龙文化的源泉之一。
论“年龄”,出土于辽宁省朝阳市的“双龙首玉璜”可能与“C”形龙难分胜负。这件玉璜现藏辽宁省博物馆,以青玉为材料,虽然只有4厘米,却在两端雕饰了两个龙头,瞠目张口的神态相当特别。
学者指出,这件“双龙共体”的玉璜,是红山文化玉器中的典范,既是身份标识,又是沟通天地的媒介,印证了辽河流域早期龙崇拜的独特性。
距今约6000多年前的吉林左家山遗址出土的石龙或为中国迄今所见最早的石雕龙。这件石雕龙1985年发现于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左家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地层中,现为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其外观与红山文化玉猪龙十分接近,只是更显古朴,或为后来各地玉雕龙的“祖形”。
更为罕见的当数2023年在内蒙古赤峰市彩陶坡遗址发现的一件“蚌质”龙形遗物。与人们司空见惯、矫健灵动的龙形不同,它呈现横向舒展的姿态,是首次考古发现红山文化早中期的龙形文物,为学界研究红山文化龙形象和龙信仰传承演变提供了重要线索。
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说,上博“龙腾中国”大展,是上海博物馆联合辽宁、河北、内蒙古、北京、天津等地共20家文博机构共同打造的文化盛事,将是迄今规模最大、品类最全的红山文化主题展。
该展学术顾问高蒙河说,展览以“龙”为暗线,勾勒出5000多年前龙形文物的发展脉络,形成一条“龙脉”,汇聚了红山文化最为重要考古历程和最新发现。
此次展览展出的龙形文物以考古出土为主,采集、征集为辅,汇集内蒙古、吉林、辽宁、河北和北京、天津、上海四省三市藏品,涵盖蚌陶石玉四类材质。
当然,红山文化最为知名的还是“玉龙”。红山、玉龙——红色和龙形,这两大元素组合,已构成了中华文明的核心意象,为中华民族“龙的传人”这一集体认同找到了极其悠远的古老根脉。
中轴线、天坛源自“红山”:中华文明信仰绵延有光
看上博东馆“龙腾中国”大展,能一饱眼福的何止是龙!此次展览汇聚珍贵文物310件(组),其中包括玉石器195件(组)、陶器泥塑113件(组)、骨蚌器2件(组)……超过四分之一展品为首次公开展出。
以文物证历史,展览呈现近年来红山文化的最新考古成果:从辽宁建平马鞍桥山遗址、内蒙古敖汉旗元宝山遗址到河北宣化郑家沟遗址,以沉浸式布展再现红山文化氛围。
“说到北京天坛,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事实上,北京天坛的优美造型,就可以追溯到红山文化由神庙、祭坛、积石冢构成的祭祀体系——这足以折射中华文明拥有如此强大而充满鲜活生命力的信仰体系,历经数千年而传承有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世界考古研究室主任贾笑冰说。
不仅如此,2024年申遗成功的“北京中轴线”也与红山文化密切关联。沿着中轴线排列的“北庙南坛”布局令人赞叹。而事实上,作为古代社会祭祖与祭天的礼制建筑形制,“庙”与“坛”早在5500年至5000年前的红山文化时代就已显现萌芽。
“红山文化发现了坛、庙、冢三种遗迹,证明我国北方地区史前文化发展到了较为成熟的程度。”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曾这样评价。
“红山文化坛庙冢,中华文明一象征”,苏秉琦对红山文化的解读字字珠玑,直指红山文化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的独特地位。
眼下,经过几代考古学者的努力,历史悠远的红山文化正在逐步掀开神秘面纱。贾笑冰介绍说,随着“考古中国——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工作的开展,新的考古发现不断涌现,为人们认识作为中华文明重要源头之一的红山文化古国文明提供了大量新证。
红山文化的一大特征就是已经形成统一信仰模式。红山有中国第一座祭坛——牛河梁遗址是目前发现的最大规模祭祀礼仪活动中心。这里的“台基建筑群”规模宏大,达10万平方米,上面有复杂的祭祀遗迹。这表明,数千年前的红山文化已初步形成“敬天、礼地、法祖”的信仰体系。
牛河梁遗址位于凌源市与建平县交界处,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红山文化,距今5800年至5000年。1981年,牛河梁遗址被考古队发现。1983年,牛河梁遗址考古工作有序展开。不断更新的考古成果将红山文化推向了新高度:大型祭祀场所、高等级墓葬在16个地点精巧布局,证明5000年前这里曾存在过一个初具国家雏形的原始文明社会。
按《周礼》记载,祭天为“祀”,祭地为“祭”。中国古人既祀“昊天上帝”“日月星辰”“司命、风师、雨师”,又祭“社稷、五祀、五岳”“山林川泽”和“四方百物”。考古学者发现,红山文化重要遗址牛河梁地区所发现的特征不同的祭祀坑,表明这一时期很可能已经初步形成了和《周礼》记载类似吻合的复杂分类祭祀活动。
“以祭祀礼仪活动为中心的统一信仰和等级秩序,创立了人与神(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准则,也就是‘礼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发展影响深远。”贾笑冰说。
距今约5500年左右,红山文化出现了以“坛、庙、冢”为代表的礼制建筑,形成了以玉龙为代表的玉礼器系统,进入到精神信仰体系化和社会结构复杂化阶段,标志中国迈入古国文明阶段。红山的这一抹“中国红”,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光。正因如此,特展学术顾问高蒙河反复强调:“红山为何这么红,牛河梁为何这么‘牛’!因为它对中华文明探源的重要性太过显著。”
以展探源:追溯中华文明血脉的亘古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褚晓波说,上海博物馆自2022年开始推出“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聚焦中华文明起源这一宏大命题,以考古实证、展览呈现回应“何以中国”的历史之问。
“我们从首展‘宅兹中国’的河南夏商周文明起步,向前探索‘实证中国’的长江中下游崧泽良渚文明,也领略过‘星耀中国’的古蜀之光。这一次,我们溯源北上,来到西辽河流域的红山古国,共同见证‘龙腾中国’的磅礴气象,探寻文明血脉的亘古传承。”褚晓波说。
他认为,“坛庙冢”“玉龙凤”等标志性物质符号,以与自然共生的智慧和开放包容的姿态,影响力由北向南、由东向西不断延伸,在史前中国的广袤大地上与其他区域文明展开了远超想象的交流互鉴,共同熔铸成中华民族独特深厚的文化记忆,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源头与连续性发展的关键标识……“这也是我们为何要将‘何以中国’第四展定位在重要的红山古国文明。”
与此同时,此次特展还有两大特殊使命——一是推动对红山文化百年考古最重要成果的系统梳理,二是为红山文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助力。
红山文化如此辉煌而重要,但公众对它的认知尚显朦胧。考古热和文博热的兴起,公众对博物馆文博大展趋之若鹜的热情,推动沉睡的“红山传奇”逐渐醒来。而对红山文化的考古和探询,才刚刚开始,其中还有太多未解之谜。
“龙腾中国”展厅里,有大量造型奇特的玉器,如“勾云形玉器”“斜口筒形玉器”等等。前者造型精美灵动,如气流涡旋、如外星文字,十足是个夸张变形的抽象符号;后者形状独特、分量十足,却都难以辨明用途。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白宝玉介绍说,勾云形玉器出土时发现,多置于墓葬人物胸前,推测“可能是用于辟邪”。而斜口筒形玉器上面有极精致的钻孔,出土时“早期置于墓主人头顶部”,后来转移到“腰间”。“从底端对称钻小孔来看,它应该是用于佩戴。不过,作为冠冕,它实在是太重了,且同期的雕塑中也没有头戴这种冠冕的人物形象;要系在腰间,也很难推断它的使用方法……”考古学者对这件神秘玉器“完全摸不着头脑”。
红山文化,还有太多“故事”等待揭开尘封之谜。元宝山红山文化积石冢是内蒙古首次发现的集墓葬与祭祀为一体的南方北圆、南坛北冢的建筑遗存;张家口地区大量红山文化晚期遗存发现表明,在红山文化晚期,红山文化扩张到了河北省张家口地区,并且成为红山文化晚期核心分布区……在中国北方,红山文化的面积之广大、内容之丰富,还将持续为中华文明起源研究提供重要实证。
“红山文化留给我们的不仅是精美的文物,更是一把理解中华文明特质的钥匙。”白宝玉认为。
“今天,当这些沉睡数千年的文物跨越山河,汇聚于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我们期待的不仅是一场文化盛宴,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展览,搭建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让世界看到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中国;让红山文化不再是一个遥远的学术概念,而是一个鲜活的文化符号,成为能够激发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认同感的精神图腾。”(记者孙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