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提醒:尽早抗病毒治疗及全程管理是母婴阻断的关键-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9/09 13:26:00
来源:新华网

专家提醒:尽早抗病毒治疗及全程管理是母婴阻断的关键

字体:

  近年来,我国在HIV防治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HIV已成为可防可控的慢性疾病。感染者不仅可以回归正常生活、工作,还能够在规范的临床干预下迎来健康的新生命。对于处于育龄期(15-49岁)的HIV感染女性而言,帮助她们实现安全孕育、健康分娩,不仅关系到个人和家庭的幸福,更是公共卫生与国家战略的重要课题。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孙丽君教授表示,育龄期HIV感染女性尽早启动高效、安全的HIV抗病毒治疗(ART),并结合孕前-孕中-产后全程管理,是阻断HIV母婴传播的核心路径,也是切实保护母婴健康的关键。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孙丽君教授

  消除母婴传播成为核心防治目标

  我国艾滋病疫情虽持续控制在低流行水平,但需要注意的是,育龄期HIV感染女性数量正在持续攀升。国务院印发的《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规划(2024—2030年)》中提出,到2025年HIV母婴传播率在2%以下的目标,并致力于健全预防母婴传播服务体系,完善早筛查、早诊断服务流程,进一步缩短孕产妇检测确诊时间,切实维护两代人的健康权益。

  科学阻断母婴传播,为每一个新生儿筑牢健康起跑线。据介绍,母婴传播是15岁以下儿童感染HIV的主要途径。HIV母婴传播风险贯穿妊娠、分娩及哺乳全过程,在此过程中,HIV阳性的母亲都有可能将病毒传染给胎儿或新生儿,并增加胎儿早产、营养不良甚至死亡的风险。

  在妊娠期,HIV可以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孕期母亲体内病毒载量越高,胎儿感染风险越大;分娩时,胎儿经过产道容易接触到妈妈产道里含有病毒的分泌物,从而感染;哺乳时,如果感染HIV的妈妈选择母乳喂养,病毒也会传递给宝宝,且母乳喂养时间越长,感染风险也越大,因此,母婴阻断的意义不言而喻,孙丽君指出。

  全程管理 孕前至产后多环节保障母婴健康

  “实现母婴阻断,关键是早发现、早治疗。”孙丽君指出,“孕期抗病毒治疗的目标,是实现并维持在HIV病毒载量检测不到的水平,这样既能保护妈妈减少肺炎等机会性感染,也能保护胎儿不受病毒侵害,降低传播风险并最大程度地保障母婴健康。”

  此外,怀孕期间ART的及时启动和持续治疗时间,与母体妊娠及新生儿的结局也密切相关,ART启动时间越早,围产期(妊娠达到或超过28周至产后1周)HIV传播率越低,坚持ART时间越长,早产风险越低。“治疗时机就是生命线,”孙丽君解释道,“病毒控制越早、越持久,母婴安全越有保障,育龄期感染女性在还有没怀孕时就积极开始治疗并实现病毒学抑制,其母婴垂直传播的风险通常最低。这就需要我们把HIV感染女性生育需求的目光,延伸至整个育龄期和妊娠期的全程管理,配合早治疗,更好实现母婴阻断。”

  我国《HIV阳性孕产妇全程管理专家共识(2024年版)》首次提出了“从孕前到产后”的全病程管理模式,覆盖孕前准备、孕期产检和治疗、孕后母乳喂养等多阶段,乃至整个育龄期年龄期间,均需要强调发现即治疗、快速且持久控制病毒的理念。《规划》也明确指出,落实HIV病毒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儿童干预措施,为感染孕产妇提供全程服务。孙丽君强调,“全程管理的重要意义是尽可能让母亲始终保持病毒学抑制,降低HIV从母亲向婴儿传播的风险,确保母婴均能获得最优质的健康保障,也进一步减少职业暴露等公共卫生的危害。虽然不同阶段的管理重点虽有所差异,但核心目标始终一致,就是快速、有效、安全地将病毒载量压到检测不到的水平。”

  前沿方案 为母婴安全保驾护航

  从政策关注到管理理念的更新,再到临床管理的全方位支持,这条母婴两代人的健康“守护链”正逐步完善。与此同时,越来越多女性追求健康孕育,对抗病毒方案的有效性、安全性、便捷性和依从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育龄期HIV感染女性在选择治疗方案时,需要综合考虑疗效、药物安全性、治疗依从性,以及治疗后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等。孙丽君介绍,“近年来,创新药物的出现为育龄期HIV感染女性提供了可靠的治疗选择。”

  随着创新方案被医保覆盖,越来越多HIV感染女性通过治疗实现了“病毒学抑制”和“健康分娩”的双重目标。孙丽君说,“我们见证了许多通过HIV母婴阻断成功出生的孩子,健康、阳光地成长,有的成为运动健将,有的学习优异,这让我很感慨,我坚信科学的治疗和社会的支持,能帮助更多家庭迎来希望。”

【纠错】 【责任编辑:兰天源】